若熙考试网将给你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试题的解决方法,希望可以帮助你。以下关于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——第十章牙髓病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。
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——第十章牙髓病

一、组织学特点:
(1)四周被硬组织包绕,炎症时疼痛剧烈。
(2)通过根尖孔和外周相连,炎症时侧枝循环难以建立。
(3)牙髓有增龄性变化:随着年龄的增长,细胞成分减少,纤维增多,髓腔减小。牙髓神经缺乏定位能力,所以疼痛时难以定位。变性(degenerationofthepulp)(4)牙髓坏死(necrosisofpulp)(5)牙体吸收(resorptionofteeth)
二、牙髓充血
牙髓充血——是髓腔内的血管受到各种刺激后所发生的扩张性充血。
牙髓充血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。其中病理性充血是牙髓炎的早期表现,病理因素去处后,牙髓可恢复正常,所以又叫灶性可逆性牙髓炎。
(一)病理变化
肉眼:充血的牙髓呈红色
镜下:血管扩张,血细胞充盈,呈树枝状。
(二)临床表现:
表现为牙本质过敏,酸痛,特别是冷刺激后引起疼痛,刺激去除后疼痛消失。
三、牙髓炎
(一)病因
1.细菌因素——是引起牙髓炎最常见的因素,且常是混合细菌感染,如链球菌,防线菌,真菌等。
2.物理因素
3.化学因素:酚醛刺激
(二)急性牙髓炎:大多由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或牙髓充血转变而来。
1.病理变化
早期具有浆液性炎症的特征,可见血管扩张充血,通透性增加,液体渗出,组织水肿。后期是化脓性的炎症。开始仅在受刺激的局部形成炎症,然后遍及整个牙髓。
2.临床表现
严重地自发性,阵发性疼痛,可向颌面部放射,夜间疼痛加重。冷热刺激使疼痛加剧。刺激去除后,疼痛依然存在。
(三)慢性牙髓炎
1.分类:(1)慢性闭锁性牙髓炎(2)慢性溃疡性牙髓炎(3)慢性增生性牙髓炎
2.慢性闭锁性牙髓炎
发生在有龋损或磨耗但未穿髓的情况下,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。血管扩张充血,慢性炎细胞浸润,成纤维细胞增生,肉芽组织形成。
3.慢性溃疡性牙髓炎,即慢性开放性牙髓炎
常发生在有较大的穿髓孔的牙齿。穿髓孔表面有食物残渣和炎性出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。穿髓孔下方有炎性肉芽组织和新生的胶原纤维。
4.慢性增生性牙髓炎,又叫牙髓息肉
牙髓息肉分为上皮性息肉和溃疡性息肉两种。上皮性息肉呈粉红色,不易出血。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。溃疡性息肉呈暗红色,易出血。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覆盖,深层为肉芽组织。肉芽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。
息肉的上皮组织的来源:(1)口腔黏膜的上皮脱落后种植到息肉表面。(2)龋洞附近的牙龈上皮增殖,爬行到息肉表面。
5.残髓炎
残髓炎是慢性牙髓炎的一个特殊类型。它是发生在残留根管内的牙髓组织的炎症。镜下表现残留牙髓血管扩张充血、组织水肿,淋巴细胞、浆细胞、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,严重者也可见牙髓脓肿或坏死。
四、牙髓变性
(一)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
成牙本质细胞内或外有液体积聚,挤压邻近的成牙本质细胞,使其形状发生变化,状似稻草束。
(二)牙髓网状萎缩
胶原纤维构成网架,其间有积存,成纤维细胞减少,神经,血管,成牙本质细胞消失。
(三)纤维性变
牙髓内细胞成分减少甚至消失,纤维成分增多,或呈现均质状红染的玻璃样变。
(四)牙髓钙化
髓石——是由于某些刺激,致牙髓细胞变性,坏死,成为钙化中心,周围层层沉积钙盐而形成。
弥漫性钙化——位于根髓中,有无数个小的钙化点沿着神经和纤维分布。
五、牙髓坏死
镜下表现为牙髓细胞核固缩,核碎裂,核溶解,牙髓结构消失,呈现为无结构的红染颗粒。
六、牙体吸收
口腔执业医师考试《口腔组织病理学》应试题及答案(2)
2017口腔执业医师考试《口腔组织病理学》应试题及答案
应试题二:
A1型题: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、B、C、D、E五个备选答案。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,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。
1.未经治疗的牙髓炎最常见的转归是
A.牙髓萎缩
B.牙髓纤维变性
C.牙髓坏死
D.牙能钙化
E.牙内吸收
正确答案:C
2.限制板是指
A.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,呈环状透明带
B.位于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的牙本质
C.由许多钙质小球组成
D.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
E.牙本质小管内壁一层薄的有机膜
正确答案:E
3.牙髓内的神经大多是
A.有髓神经,传导痛觉
B.无髓神经,传导痛觉
C.有髓神经,传导温度觉
D.无髓神经,传导温度觉
E.有髓神经,传导压力觉
正确答案:A
4.下列涎腺疾病中有自愈倾向的是
A.舍格伦综合征
B.坏死性涎腺化生
C.慢性涎腺炎
D.慢性复发性腮腺炎
E.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
正确答案:B
5.在上皮细胞中,棘细胞的胞浆常伸出许多小的突起与相邻的细胞相连,这个小的突起称
A.桥粒
B.半桥粒
C.细胞间桥
D.树突状突起
E.突触样突起
正确答案:C
6.牙源性钙化上皮瘤肿瘤组织内常见的特征性嗜酸性均质性物质是
A.S-100蛋白
B.上皮角化物质
C.黏液物质
D.淀粉样物质
E.坏死的上皮细胞
正确答案:D
7.关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病理表现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癌细胞小,核深染,胞浆少
B.癌细胞拥挤成分叶状片块或条索
C.小叶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
D.核分裂少
E.间质内可见玻璃样变和炎症细胞浸润
正确答案:D
8.侧舌隆突快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约在
A.胚胎第4周
B.胚胎第5周
C.胚胎第6周
D.胚胎第7周
E.胚胎第8周
正确答案:C
9.早期艾滋病(ADIS)病人卡波西肉瘤的发生率是
A.10%
B.20%
C.25%
D.30%
E.35%
正确答案:B
10.扫描电镜观察到的牙釉质龋透明层的磷灰石晶体直径在
A.15~20nm
B.25~30nm
C.35~40nm
D.45~50nm
E.55~60nm
正确答案:B
11.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增龄性改变而形成的牙本质称为
A.原发性牙本质
B.前期牙本质
C.继发性牙本质
D.修复性牙本质
E.前期牙本质
正确答案:C
12.下述哪项不是固有牙槽骨的特点
A.一层多孔的骨板
B.很薄,有骨小梁结构
C.X线片显示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的阻射线
D.组织学上由粗大纤维的编织骨构成,其中包埋大量的穿通纤维
E.牙周膜有炎症时,固有牙槽骨首先消失
正确答案:B
13.下述哪项不是结合上皮的特征
A.无角化
B.钉突较短
C.胞浆中张力细丝较少
D.细胞间的桥粒较少
E.在龈沟底部约10层细胞
正确答案:B
14.下列哪项不是成釉细胞瘤的来源
A.成釉器
B.咽囊上皮剩余
C.Malassez上皮剩余
D.Serres上皮剩余
E.缩余釉上皮
正确答案:B
15.牙根表面覆盖牙骨质最薄处是
A.根尖
B.磨牙根分叉处
C.牙颈部
D.根长1/2处
E.根尖1/3处
正确答案:C
16.关于根尖周炎特点哪项是正确的
A.根尖周有丰富的血管网和侧支循环,炎症时易于清除炎性产物
B.根尖周没有牙本质包绕,所以急性炎症时疼痛不明显
C.牙周膜内有本体感受神经末梢,但由于受炎症的影响不易定位患牙
D.根尖周组织的淋巴循环比较单一,炎症时可引起固定的淋巴结肿大
E.B+D
正确答案:A
17.牙本质中无机盐的含量约为重量的
A.70%
B.50%
C.90%
D.96%
E.69%
正确答案:A
18.结合上皮在牙面的附着方式为
A.半桥粒
B.缝隙连接
C.紧密连接
D.中间连接
E.桥粒
正确答案:A
19.关于咀嚼黏膜的叙述,错误的是
A.上皮钉突多而长
B.固有层较薄
C.有角化层
D.上皮有角化
E.胶原纤维束粗大且排列紧密
正确答案:B
20.与前腭突的发生无密切关系的是
A.鼻板
B.鼻凹
C.侧鼻突
D.上颌突
E.下颌突
正确答案:E
21.关于黏液囊肿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常发生于下唇黏膜
B.根据囊肿位于组织内的深度分为浅在性和深在性黏液囊肿
C.大小不等
D.浅在性为淡蓝色,深在性者与口腔黏膜颜色一致
E.深在性黏液囊肿更易复发
正确答案:E
22.关于氟斑牙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
A.多见于上前牙
B.牙面上有白垩色斑点或黄褐色斑点
C.重症者牙釉质缺损,牙面粗糙不平
D.镜下见牙釉质表层多孔状
E.釉柱间区有时可发育良好
正确答案:E
23.不属于根尖周炎感染细菌范畴的是
A.类杆菌
B.变形链球菌
C.溶血性链球菌
D.梭杆菌
E.放线菌
正确答案:B
24.腮腺分泌液的pH波动范围是
A.6.0~7.4
B.6.4~7.4
C.6.7~7.4
D.6.0~7.8
E.6.7~7.8
正确答案:D
25.釉质新生线可见于
A.恒尖牙
B.恒切牙
C.前磨牙
D.第一恒磨牙
E.第二恒磨牙
正确答案:D
26.同一次的四环素剂量在牙本质内的沉积比在牙釉质内沉积高出
A.2倍
B.3倍
C.4倍
D.5倍
E.少许
正确答案:C
27.关于上皮过度不全角化哪项是正确的
A.增厚的角化层中细胞界限不清,细胞核消失
B.形成均匀性嗜酸性染色的角化物
C.增厚的角化层中细胞核未分解消失
D.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
E.均是
正确答案:C
28.关于浆液细胞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粗面内质网发育良好
B.高尔基复合体显著
C.含有大量黏原颗粒
D.相邻细胞间可见连接复合体
E.细胞顶端游离面上有微绒毛
正确答案:C
29.关于绞釉描述哪项是正确的
A.釉柱的整个行程不完全呈直线,近表面1/3弯曲,称绞釉
B.釉柱的整个行程不完全呈直线,近表面1/2弯曲,称绞釉
C.釉柱的整个行程不完全呈直线,近表面2/3弯曲,称绞釉
D.釉柱的整个行程不完全呈直线,内1/3弯曲,称绞釉
E.釉柱的整个行程不完全呈直线,内2/3弯曲,称绞釉
正确答案:E
30.在腭突的融合处和缝隙中形成的发育性囊肿来源于
A.残留的上皮组织
B.残留的结缔组织
C.残留的骨组织
D.残留的神经组织
E.残留的脂肪组织
正确答案:A
31.咽侧被覆外胚层的是第几对鳃弓
A.第1对
B.第2对
C.第3对
D.第4对
E.第5对
正确答案:A
32.牙瘤属于
A.良性肿瘤
B.发育异常
C.囊肿
D.错构瘤
E.恶性肿瘤
正确答案:A
33.良性黏膜类天疱疮一般不侵犯
A.舌
B.牙龈
C.口唇
D.颊
E.腭
正确答案:C
34.关于口腔白斑描述哪项是正确的
A.发生在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,不能被擦掉,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
B.是一个包含组织学含义的病名
C.其患病率为10.47%
D.A+C
E.A+B+C
正确答案:D
35.两侧球状突在中线处联合形成
A.上唇
B.鼻翼
C.人中
D.鼻泪管
E.上颌骨
正确答案:C
36.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主要区别在于
A.常见于30~49岁
B.下颌比上颌多见
C.X线片上表现为单囊或多囊
D.囊液为黄色或黄褐色
E.生长缓慢,沿骨小梁浸润性生长,易复发
正确答案:E
37.在舌的发育中,形成联合突的主要是
A.第一鳃弓
B.第二鳃弓
C.第三鳃弓
D.第四鳃弓
E.第五鳃弓
正确答案:C
38.含牙囊肿衬里上皮
A.过度正角化
B.不全角化
C.无角化
D.正常角化
E.错角化
正确答案:C
39.良性黏膜类天疱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,其自身抗原是
A.细胞膜脂质
B.细胞核
C.基底膜半桥粒蛋白
D.线粒体膜
E.细胞内胶原蛋白
正确答案:C
40.关于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特征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均发生于口内小涎腺,好发部位为腭部
B.病理学特征为细胞学上的一致性和组织学上的多样性
C.肿瘤间质常呈玻璃样变或黏液透明样变
D.转移率高达20%
E.与腺样囊性癌的主要区别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,胞浆嗜酸性
正确答案:D
41.下述哪种变化不会出现在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时
A.角质栓形成
B.基底细胞液化变性
C.基底膜模糊
D.血管内玻璃样栓塞
E.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带
正确答案:E
42.关于颌下腺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为混合腺,以浆液性腺泡为主
B.新月形浆液细胞比较大而少
C.闰管比腮腺短,难以辨认
D.分泌管比腮腺长
E.在颌下腺导管周围常伴有弥散的淋巴组织
正确答案:B
43.下列哪种组织由外胚层上皮发育而来
A.釉质
B.牙骨质
C.牙周膜
D.牙槽骨
E.都不是
正确答案:A
44.肉芽肿性唇炎的病因是
A.细胞免疫功能缺陷
B.与结节病有关
C.与梅-罗综合征有关
D.病因不明
E.均是
正确答案:D
45.釉质和牙本质相交的釉牙本质界是
A.一条直线分隔釉质和牙本质
B.一条曲线,形状不规则
C.一条弧线,凹面向牙本质
D.若干短弧线凹面向牙本质
E.若干短弧线凹面向釉质
正确答案:E
46.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易发生在龋洞内有大穿髓孔的
A.乳尖牙
B.乳切牙
C.恒尖牙
D.恒切牙
E.乳磨牙
正确答案:E
47.关于混合性牙瘤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
B.以前磨牙和磨牙区多见
C.X线片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,其中可见放射阻射性结节状钙化物质
D.镜下见牙釉质、牙本质、牙骨质和牙髓排列如同正常牙
E.肿瘤生长有自限性,预后良好
正确答案:D
48.牙釉质龋病损分层中除病损体部外,其他各层并不一定在每个病损中都同时出现,其中表层的出现率是
A.50%
B.60%
C.70%
D.80%
E.90%
正确答案:E
49.慢性颌骨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的病理改变哪项是正确的
A.骨膜下密质骨表面有许多反应性新骨形成
B.骨小梁周围有许多类骨质和成骨细胞
C.新生骨小梁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
D.少量淋巴细胞、浆细胞浸润
E.均是
正确答案:E
50.关于鳞状细胞癌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特征是角蛋白形成和细胞间桥出现
B.因口腔黏膜与颌骨邻近,因此口腔癌易侵犯颌骨
C.当侵犯下颌管时,可出现神经症状
D.按分级法,低度分化或未分化者属低度恶性
E.基底膜不完整或完全缺失
正确答案:D
51.上皮内个别细胞发生紊乱改变时称为
A.上皮异常增生
B.细胞非典型性
C.棘层松解
D.棘层增生
E.上皮错角化
正确答案:B
52.关于根尖周炎免疫病理描述哪项是正确的
A.仅有细胞免疫参与
B.仅有体液免疫参与
C.仅有非特异性炎症反应
D.仅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
E.既有非特异性炎症反应,同时也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
正确答案:E
53.球状上颌囊肿X线特征性表现是
A.不易发现,有时可见上颌骨表面的浅表性骨吸收
B.可见边界清楚的X线透光区,伴有未萌出牙的牙冠
C.呈边界清楚的倒置的梨形放射透光区
D.单囊或多囊型放射透光区,囊腔边缘平滑或呈扇形
E.呈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放射透光区,有硬化边缘,位于牙根侧方
正确答案:C
54.在下列牙周炎各期中出现破骨细胞活跃的是
A.始发期
B.早期病变
C.病损确立期
D.进展期
E.C+B
正确答案:D
55.下列哪项肯定不是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病理表现
A.肿瘤由多边形细胞组成
B.基底细胞出现极性倒置
C.上皮细胞排列呈片状或岛状
D.癌细胞边界较清晰,胞浆微嗜酸性
E.核多形性明显,但核分裂少见
正确答案:C
56.与青少年牙周炎发病相关的致病菌主要是
A.梭形杆菌
B.变形链球菌
C.奋森螺旋体
D.放线共生放线杆菌
E.牙龈卟啉菌
正确答案:D
57.在牙釉质龋病损中包含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过程的是
A.透明层
B.病损体部
C.表层
D.暗层
E.正常牙釉质
正确答案:D
58.牙髓组织由外向内排列顺序正确的是
A.成牙本质细胞层→多细胞层→无细胞层→髓核
B.成牙本质细胞层→多细胞层→髓核→无细胞层
C.多细胞层→成牙本质细胞层→无细胞层→髓核
D.成牙本质细胞层→无细胞层→多细胞层→髓核
E.无细胞层→成牙本质细胞层→多细胞层→髓核
正确答案:D
59.关于牙本质理化特性描述哪项是错误的
A.硬度比牙釉质低,比骨组织高
B.所含无机物占重量的80%
C.具有一定的弹性,是牙釉质良好的缓冲环境
D.组织结构具有多孔性,因而有良好的渗透能力
E.有机物中胶原蛋白约占18%
正确答案:B
60.涎腺造影主导管呈腊肠状扩张的疾病是
A性涎腺炎
B.慢性涎腺炎
C.舍格伦综合征
D.慢性复发性腮腺炎
E.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
正确答案:B
;
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——第十章牙髓病
一、组织学特点:
(1)四周被硬组织包绕,炎症时疼痛剧烈。
(2)通过根尖孔和外周相连,炎症时侧枝循环难以建立。
(3)牙髓有增龄性变化:随着年龄的增长,细胞成分减少,纤维增多,髓腔减小。牙髓神经缺乏定位能力,所以疼痛时难以定位。变性(degenerationofthepulp)(4)牙髓坏死(necrosisofpulp)(5)牙体吸收(resorptionofteeth)
二、牙髓充血
牙髓充血——是髓腔内的血管受到各种刺激后所发生的扩张性充血。
牙髓充血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。其中病理性充血是牙髓炎的早期表现,病理因素去处后,牙髓可恢复正常,所以又叫灶性可逆性牙髓炎。
(一)病理变化
肉眼:充血的牙髓呈红色
镜下:血管扩张,血细胞充盈,呈树枝状。
(二)临床表现:
表现为牙本质过敏,酸痛,特别是冷刺激后引起疼痛,刺激去除后疼痛消失。
三、牙髓炎
(一)病因
1.细菌因素——是引起牙髓炎最常见的因素,且常是混合细菌感染,如链球菌,防线菌,真菌等。
2.物理因素
3.化学因素:酚醛刺激
(二)急性牙髓炎:大多由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或牙髓充血转变而来。
1.病理变化
早期具有浆液性炎症的特征,可见血管扩张充血,通透性增加,液体渗出,组织水肿。后期是化脓性的炎症。开始仅在受刺激的局部形成炎症,然后遍及整个牙髓。
2.临床表现
严重地自发性,阵发性疼痛,可向颌面部放射,夜间疼痛加重。冷热刺激使疼痛加剧。刺激去除后,疼痛依然存在。
(三)慢性牙髓炎
1.分类:(1)慢性闭锁性牙髓炎(2)慢性溃疡性牙髓炎(3)慢性增生性牙髓炎
2.慢性闭锁性牙髓炎
发生在有龋损或磨耗但未穿髓的情况下,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。血管扩张充血,慢性炎细胞浸润,成纤维细胞增生,肉芽组织形成。
3.慢性溃疡性牙髓炎,即慢性开放性牙髓炎
常发生在有较大的穿髓孔的牙齿。穿髓孔表面有食物残渣和炎性出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。穿髓孔下方有炎性肉芽组织和新生的胶原纤维。
4.慢性增生性牙髓炎,又叫牙髓息肉
牙髓息肉分为上皮性息肉和溃疡性息肉两种。上皮性息肉呈粉红色,不易出血。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。溃疡性息肉呈暗红色,易出血。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覆盖,深层为肉芽组织。肉芽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。
息肉的上皮组织的来源:(1)口腔黏膜的上皮脱落后种植到息肉表面。(2)龋洞附近的牙龈上皮增殖,爬行到息肉表面。
5.残髓炎
残髓炎是慢性牙髓炎的一个特殊类型。它是发生在残留根管内的牙髓组织的炎症。镜下表现残留牙髓血管扩张充血、组织水肿,淋巴细胞、浆细胞、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,严重者也可见牙髓脓肿或坏死。
四、牙髓变性
(一)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
成牙本质细胞内或外有液体积聚,挤压邻近的成牙本质细胞,使其形状发生变化,状似稻草束。
(二)牙髓网状萎缩
胶原纤维构成网架,其间有积存,成纤维细胞减少,神经,血管,成牙本质细胞消失。
(三)纤维性变
牙髓内细胞成分减少甚至消失,纤维成分增多,或呈现均质状红染的玻璃样变。
(四)牙髓钙化
髓石——是由于某些刺激,致牙髓细胞变性,坏死,成为钙化中心,周围层层沉积钙盐而形成。
弥漫性钙化——位于根髓中,有无数个小的钙化点沿着神经和纤维分布。
五、牙髓坏死
镜下表现为牙髓细胞核固缩,核碎裂,核溶解,牙髓结构消失,呈现为无结构的红染颗粒。
六、牙体吸收
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:牙周组织
第一节牙龈
牙龈(gingiva):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,呈浅粉红色,坚韧而不活动。
一、表面解剖:
(一)游离龈:(freegingiva)
1.定义
(1)游离龈: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,它游离可动,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,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。
(2)龈沟(gingivalsulcus)-游离龈和牙面之间的一个环状狭小的空隙,正常深度为0.5-3mm,平均为1.8mm,用探针探>3mm,认为它有炎症。
2.龈沟界限:底部是结合上皮的冠方,内壁是牙,外壁是龈沟上皮。
3.龈沟液
(1)成分:电解质,氨基酸,免疫球蛋白、溶菌酶等。
(2)作用
二、附着龈(attachedgingiva)
1.定义
(1)附着龈——在游离龈的根方,紧密附着牙槽嵴表面的牙龈。
(2)游离龈沟(freegingivalgroove)——附着龈和游离龈连接处有一浅的凹沟。
2.附着龈的特点——色粉红,质坚韧,表面呈橘皮状,有许多点状凹陷,称点彩。其作用主要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。但在炎症水肿时点彩消失,牙龈变为光亮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 理
(三)牙间*(interdentalpapilla)
1.定义
(1)牙间*(龈*)——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临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。
(2)龈谷(gingivalcol)——在后牙,颊舌侧龈*顶端位置高,在牙临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象山谷故称龈谷。
2.龈谷特点——牙龈炎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。由于该处不易清洁,易形成菌斑和牙石。
二、组织结构
(一)上皮层
1.区别
(1)牙龈上皮:表面为不全角化,上皮钉突多而细长,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。偶见黑色素细胞。
(2)龈沟上皮:上皮无角化,有上皮钉突,结缔组织内常有细胞浸润。
(3)结合上皮:表面无角化,无上皮钉突,但受到刺激时可产生上皮钉突。
结合上皮(junctionalepithelium)
(1)定义: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,从龈沟底开始,向根尖方向附着在牙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。
(2)特点:①在龈沟底部约含15-30层细胞,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,约含3-4层细胞,且细胞呈扁平状,其长轴与牙体长轴平行;②上皮无角化无钉突;③在电镜下有丰富的高尔基体,粗面内质网,线粒体,胞浆中张力细丝和桥粒较少;④结合上皮细胞在牙齿表面产生一种基板样物质,并以半桥粒的方式附着其上,从而使结合上皮紧密的附着在牙面上;⑤结合上皮附着位置因年龄而异:随着年龄增长,逐渐向根方生长。
(二)固有层
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,这些胶原纤维可分为以下五组:
1.龈牙组(dentogingivalgroup):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,止于牙龈固有层。它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。
2.牙槽龈组:起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,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。
3.环行组:位于游离龈中,呈环行排列。
4.牙骨膜组: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,越过牙槽嵴,进入牙槽突,前庭肌和口底。
5.越隔组:仅存于牙齿的临面,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,水平穿过牙槽嵴,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
第二节牙周膜
牙周膜(periodontalmembrane):是环绕牙根,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,又称牙周韧带。
一、组织结构
(一)纤维
1.定义
主纤维-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。
穿通纤维(沙比纤维)-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。
2.分组:
(1)牙槽嵴组(alveolarcrestgroup):
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,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。邻面无此纤维。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,对抗侧向力,保持牙齿直立。
(2)水平组(horizontalgroup):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,一端埋入牙骨质,一端埋入牙槽骨。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,对抗侧向力。
(3)斜行组(obliquegroup):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,力量的一组纤维。向根方倾斜45度,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,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。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,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。
(4)根尖组(apicalgroup):起自根尖区牙骨质,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。固定牙根尖,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。
(5)根间组(interradiculargroup):仅存在于多根牙,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,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。
二、基质:主要由搪蛋白和粘蛋白组成。其功能是维持牙周膜的代谢,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分化,承受咬牙合力时,有一定的支持作用。
(三)细胞
1.成纤维细胞——数量多,功能强。
功能:合成胶原,吸收胶原,保持牙周膜的动态平衡。
2.上皮剩余——在牙周膜中,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,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。也叫Malassez上皮剩余。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跟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。
3.成牙骨质细胞——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,功能是合成牙骨质。
4.成骨细胞,破骨细胞
(1)成骨细胞:形态立方状,胞核大,核仁明显,胞浆嗜碱性。
(2)破骨细胞:是多核巨细胞,胞核数目不等,胞浆嗜酸性,位于吸收陷窝内。
5.未分化间充质细胞——可分化为成骨细胞,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,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。
二、功能:1.支持功能2.感觉功3.营养功能4.形成功能
三、牙周膜的增龄变化:随着年龄的增长,牙周膜厚度变薄
第三节牙槽骨
1.固有牙槽骨(alveolarbone)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,又称筛状板。由于在X线片上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,称硬骨板。
邻近牙周膜侧是由平行骨板和穿通纤维构成。邻近骨膜侧是由由哈佛氏系统构成。外周有几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,内有神经血管通过。
2.密质骨:表面为平行骨板,深部有哈佛氏系统
3.松质骨:由骨小梁和骨髓构成。幼年时有造血功能,称为红骨髓;老年后由于脂肪细胞增多,称为黄骨髓。
二、生物学特性:
受压力被吸收,受牵引力增生。